做能写的公务员 E, w9 x; K3 |2 T W( j) ~
了解公文的基础知识,并不意味你就是单位里那个“能写”的人。事实上,凡是经历过数年之后的公务人员,都有可能发现一个普遍的事实——虽然自己当年在学校里曾经笔走龙蛇,有过发表文字的经历。但在公务工作中,自己却泯然众人,无法写出让他人称赞的文字。其中原因究竟何在?或许,先让自己先“能写”,才是更为现实的起点。- S) _/ _% F: P1 @, P9 P5 K6 A
写公文,不是“玩”文字
- M) ~6 m: c1 n& ?6 r) c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今天的知识群体尤其是青年公务员,其文字表达能力较之以往有显著的提高。许多年轻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或者微博中留下的文字,或叙述精彩,或抒情充沛,显示出了他们把玩文字能力的水平。但让他们坐到电脑前正正经经地写上一篇工作总结或者单位通知时,却有可能眉头紧锁不知从何处下笔。这种情况之所以并非偶然,除了其受到的专业训练欠缺之外,对“玩文字”和“写公文”两者无法准确区分,也是重要的原因。
( g5 c( h! @# d9 U: t公文不是文学; S1 @1 ~, ~2 \7 w7 `" [
新任职的公务员小吕,工作表现积极、热情高涨,但偏偏对公文写作感到头疼不已。每次领导要求他写一篇公文,他都觉得既是个苦差事也是个难差事。之所以说苦,是苦于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而难,则是感觉不懂怎样在公文的规则框架下写文字。. a2 K: d5 \+ x& Y7 I
小吕当年在学校也是文学社的成员,经常写一些抒情散文或者小剧场剧本,受到过不少好评,甚至还有自己的“粉丝”。网络上,他也写过穿越小说连载,被不少网友收藏追捧。于是,写起公文来,他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创作经历中的习惯表现出来。写一篇总结,他的开头是“微风送暖,大地回春,我单位送走了过去的一年,工作成绩等待着总结。”写一篇通知,他的结尾则是“将这样的工作做好,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8 k) H& q \$ S5 O9 p4 ^显然,小吕还没有熟悉自己在公文面前的角色,他依然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看做“玩文字”文学青年,而不是使用公文在进行工作。
( U! w) V/ ^2 J4 E* v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这说明,能不能写好公文,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字能力任何写作,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文学写作,其最高目的在审美和艺术性,而普通目的很有可能只是限于自我表现或者娱乐。例如,越来越流行与网络、影视和生活中的“段子”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段子可能并不具备多少审美情绪和艺术性,甚至大打擦边球,但却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认同,而写作者也被推崇为“段子手”。
: y0 b% z5 ^% X2 w虽然“段子”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补偿或宣泄。但问题是,如果用相同的态度去看待任何写作,就难免会陷入到“为玩而写”的泥潭中。! m* O2 b- h3 C7 P- h; G& C3 X2 `
避免落入这样的泥潭,公务员应该从正确看待公文的表现形式做起。要知道,文学的写作讲究个性,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打破束缚并追求新的境界。因此,在文学的形式上不会有什么规定,而是可以随意创新。但公文的表现形式是约定俗成的,每一个文种都有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要求,而即使是讲话稿这样的常用公文,实际上也有其稳定的表达逻辑。想要写好公文,就必须要接受这种看似死板的格式化形式,才能做到“戴上镣铐跳好舞”。
8 i2 b& I0 F, J 当然,绝大多数公务员在写公文时,对结构要求相当重视。但表现在其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依然有“玩文字”的倾向,甚至不少已经有相当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在从事公文写作时,还是会误入歧途,但自己却不以为意反而沾沾自喜于其“熟练”。
5 y0 w }, {7 H9 s; ]; c( {这种有经验的“玩文字”弊病,通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u# P6 R0 j; o u2 W* H
3 t& [# j9 v+ F4 `) @; t2 H
4 P4 D1 S q4 \4 c+ k( N
3 ?7 B" e: U O- Z5 D4 k$ J+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