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提问:3 M! s; V1 g; K: m+ ^( C5 V( }
8 L+ B: d b5 V9 ]2 J9 P; w 多看看人民日报评论和社论,这些对公文写作很有用吗? 您主要看哪些栏目的文章?如何用好这些“教材”?现在手头上的资料越来越多,真的是难以取舍啊,怎么筛选精华?你一般阅读什么版块?感觉求是杂志上面的文章似乎和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多,更多的理论层面的。那可以透露下 您每天是读哪些杂志吗?还有时下的文论使用引号明显增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1 Z7 i$ J- c% g+ }8 f! \0 X+ L8 c' \/ }) g4 z
0 b) N# Q, r5 J9 Y1 _
: T6 H$ p) t" @7 m8 D) z
& N1 h, V9 `2 ~6 {* G1 i+ n- U余之舰:$ L/ u4 p! E0 [, F
, w9 R2 ]! e1 l7 P
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是材料者最好的教材。看看老猫提供的秋石的文章,确实好。求是是材料者最好的范本啊。不仅这一篇,求是的很多文章都堪称材料范本。如果隔期了,就从人民网有个观点专栏,寻报系言论,最近一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和评论还可以找到。除评论外,一些述评,还有署名文章,如声音,干部说干事,有些经验性的新闻也很有用处的。如何用,我的经验就是读,在读的时候想到写,想着如果我写怎么办?人民日报的文章不只是理论文章,其实很多和我们工作联系着呢。求是是很联系基层的,譬如,你看见一篇讲政法综治的文章,但你的工作是精神文明,好象不沾边,其实是一样的,你把政法综治几个字换成精神文明,再看看,就会发现,啊呀,这样子啊,我不是让你硬套,而是活学。融会贯通。譬如读一篇调研报告,读结构,为啥分了这么几部分,照虎画猫练思路。然后读语言,人家的话咋说。写文章就是学说话,咱总是想不起来这话咋说,一看人家说的好,不就学会了。俺现在就先看语言如何,语言行,好,先存起来,随后再读。有点象学生时抄好句子似的。其实,什么写文章啊,一辈子就是学说话,会说的人知道啥该说啥不该说,知道怎样说才更准确,更标准,更好听,就是知道取舍而已。不会说就颠三倒四的,胡言乱语的。就象俺现在似的。呵呵。引号多说明博览群书啊,只是很多引号该取消,所有的话人都说过,岂不都得加引号?引号内的都积累到一块,就可以出版一部《引号集》了,那也是创造和成果啊,呵呵。杂志很少读。一报一刊。就是人民日报和求是。报纸一版要闻,习讲话都在,评论员文章,社论,然后评论版,评论员观察,人民时瓶,悦读,纵横,声音等。理论版大块的,还有思想慢谈,大家手笔,副刊金台随感等,太多。要闻头条,一般都是重要会议,主要领导讲话精神都在。读书专版,大地副刊,文苑专版,还有很多专版,有经济,社会,文化等专版,可根据需要,都可看看。我是搞了个文件夹,譬如,习近平讲话,专门一个,全了,慢慢看,摘记着。我是每天看看,先分类保存,之后再看。俺在老秘网上发过一个《每日必读每月必看和每日必登》,你看看吧。+ r9 D; [" T( `) W+ r6 v5 ]& \
- M2 o+ t7 w4 w2 v" K" e! b! u) Z
老猫:
/ P4 N! Q" Y% {2 L, d9 k" L/ E3 l3 F M. M8 C
今晚好热闹。余老哥亲自指点迷津,教授方法。实乃我等假期福利,意外收获。辛苦了!写文章也是学说话,不过是用笔说话,一个书面语言,一个口头语言,一个经过组织加工,一个相对零散随意。总的一点多读多看总没错,至于收获多少、用上哪些因人而异,只能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形容了。自我表扬下,老猫这一点做得很卖力哦,一些重要会议精神都会转载到老秘网中央部委版块,留存备用,呵呵 -----------以上内容根据2014年10月3日晚余之舰在文稿修改演播室QQ群交流记录整理8 ^& i; X* E- x
* _3 G6 ?, H9 b7 Q2 r/ E
2 m$ R( |! K( e2 u- m* H# s( v5 z" C; B% D# V. [
* ?; \) t7 ?) ~8 _' q9 _ w)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