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从2000年开始,已有十年多历史。虽然“申论要求”部分每年略有不同,但试题基本形式已经固定成型。这里对其答题技巧作些初步探索,但愿对读者朋友有些裨益。 : V" S& w5 j, k8 ~' m/ \
0 I& m; o; t0 C$ _6 t, B; W 申论考试试题基本形式为:阅读一份资料(自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起,各地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已增加到8000字左右),完成三项试题: 0 b, K" b8 U# V/ v( N9 e
) B( N }' g p( O7 M
(1)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字左右); ) l4 Z* q g' G2 R7 q+ s% v
5 ^; M W: x: L/ {- q$ \. ] (2)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400字左右); ! h) ]8 Q6 J+ c) Z
$ _: ?# |0 x4 G9 r `0 j! L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800字以上)。
9 _/ i5 L' K- ~1 s3 K; O8 ^3 L9 [* ~5 P; I2 P
其基本环节可概括为:阅读资料——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那么如何从这四个基本环节来把握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答题技巧。 ' Z8 w4 D, j: M2 c8 }: t
R V- C# U, N; z' X. B& ]% i5 P3 D
(一)阅读材料 & a5 C6 d7 u, q, }8 g: S) A
- l/ {2 X7 p. j+ A
这是最基础的环节,是完成其他三个必备环节(书面答题)的基础条件。 % j* W6 \9 J& J" y8 V g
" t& s! y& ^1 J9 r% b* o5 \% ^8 Y7 _ 1.弄清材料基本情况
. y. b. G; [) K1 q8 X
& h0 [8 k, W6 z 包括时间(或时间段)、地点、人物(当事人或参与讨论人)、基本事实、当事人观点态度等要素。这些要素散见于资料中(当然,有些要素可能不出现,比如时间、地点),有些要素比较明显,容易找出,有些要素需要进行概括(比如基本事实、当事人观点态度等)。
: ^5 @% I& H* @- @
/ \0 \7 Q- U3 ? `8 l2 H4 { 2.抓住重点、要点
! U4 h4 X: K% J
' L# t; X) ?' G 重点、要点就是揭示材料本质,说明问题之所以产生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依托点。
( g; e/ B1 H$ ]0 J+ J+ X+ X' L
# n& ?' m- k- x7 @5 c+ |$ T2 [. v 比如这样一份材料:某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同一种眼药水在不同医院及药店价格不一样而且相差悬殊,然后询问了出厂价、中间商批发价及采访有关部门官员弄清药品的市场定价,最后进一步采访有关人士弄清医院药价昂贵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材料重点在于通过比价,揭示医院药价高得离谱这一问题,而不在于探讨批发价、零售价应定为多少才合适。这样就找到了关键问题所在,然后进行原因分析,概括出产生问题的三个要点,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证都紧扣这三个要点进行。
1 N3 N3 @# X5 m4 y- O1 B" ^8 P/ B# Y' F$ N! j* O
对有争议性的问题,重点就是指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要点就是指双方在哪些问题上产生了争执,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 C4 r5 s$ z- C, G. A! ]9 B: |* r6 H; K( K2 {" [" J, s
有的材料问题比较单一,如关于海尔成功探秘的资料,只需要逐一概括出海尔成功的要点即可。有的材料内容比较复杂,需要仔细阅读,明确重点,理出要点。
0 G# M; C! ^5 @9 ^% k: J( s- R
# d/ Q+ Q( e5 S (二)概括问题 " J* C3 T4 ]1 i m2 l x
/ w2 S8 l' @0 q8 @7 c 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指材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是引起关注的焦点所在。它不同于“主要事情”,因事情有一个产生的原委、发生发展情况,即来龙去脉,“主要问题”只是一个关键点(揭示事物的实质)而不是一个过程;也不简单等同于主题,因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而很多材料根本就看不出作者的观点,只是客观的事实材料(尤其是双方争执不下的材料)。这就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主要问题”是对材料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的概括。“问题”也不一定仅指坏的方面,也可是好的方面,如关于海尔成功探秘的资料,它所指的问题就是指海尔成功的经验有哪些,这些经验都是好的。再如2002年试题明确要求答出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必然要答到影响好的一面。
s3 p' P9 \2 M" u
# r2 u W2 u8 L9 i 概括问题的方法有:
1 I- c' T- K. p- H2 ? o1 o3 D1 I w. `. ~2 }# J" }
摘抄法:有些材料的问题是现成的,常见于首段或末段,有的以要点的形式散见于各段落,摘抄出这些问题即可。 % [- z* o' O/ }" v4 `' v. m* [9 J
2 ^# \/ O4 W( v
比较法:通过对事实、数据、观点等的比较,发现问题所在。
9 f4 j( A" Y0 U+ ^( W8 X, f
6 w5 B5 d5 }( [$ O 对立统一法:把对立的或有利有弊的观点事实统一起来,揉合在一起表述,即涵盖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如2000年的试题,涉及到发展经济(印刷公司要生产)与保护环境(噪音严重扰民)的对立冲突,就把问题统一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 [% J5 W7 _/ o0 q: B- ?9 ^
8 {+ }, B6 A( i4 z/ A 要点概括法:有的问题比较单一,要点也比较明显,概括出这些要点即可,注意要点不要有遗漏。如2002年试题要求回答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为利和弊两方面概括出要点即可。
9 p) J& X I9 ?0 t* g7 i s! J- T$ b/ |9 U
综合归纳法:对内容复杂、文字多、问题较隐蔽的材料应用此法,实际上是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 9 i: b1 ~ f- i; }1 Y% E
' {/ S) ^: o0 Z ^
归纳问题时的语言表达形式有两种:
9 P( }* u# D+ L% a/ F' E, ?
# ?, x; j7 n. n6 P* I 一是概括式。基本模式为:“这份材料反映的是……(类型)问题……(事实及成因),它说明……(实质、意义、影响等)”例如:“这份材料探讨的是海尔成功的原因。海尔的成功在于:以质量为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以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为集合的战略思维及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等。这些都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融入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宝贵经验。” 1 r1 Z1 f) C9 [) t, \
+ B( p5 {7 W' J2 t# F
二是总分式。基本模式为:“这份材料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①……②……③……”例如:“这个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①‘名家荐书’约稿、组稿算不算创造性劳动;②‘名家荐书’是否是一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③对争议较大的案子,到底应该怎样做?是为保全面子不战而和,还是为弄清、推动法理建设而‘打到底’?④没有《著作权保护法》的正确实施,中国的文化事业难以兴旺发达。”
" \0 H6 L7 t# E" v7 R% J7 v9 \: D: F U9 [- E+ i5 _# X
(三)提出对策
, G- X$ y2 \9 Y/ ]* C/ U; |; c8 a2 v0 d. w" w3 j# @
试题在这一环节上除了字数要求外,还有三点明确要求:针对性、条理性、可行性。 : Y# g/ Z; J1 R% V% O" @8 i4 e
: F0 l- s3 p1 B, f7 z 针对性:指针对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提出相应的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从答题形式上看,这部分和前面概括出的问题是对应关系,即前面提到哪些问题,这里就应分别提出对策,注意不要有遗漏。忌概括问题部分并未涉及到某个问题,这里却想当然地提出对策。例如,针对有关交通事故中的“撞了白撞”讨论涉及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应慎重,文件的语言表述要准确、周密;第二,加强对市民的安全意识及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教育,对违规横穿马路者进行必要的处罚,对司机加强其珍视生命的教育;第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道路畅通提供物质条件。
- H; s6 G8 \( q
2 P4 {. b, |3 w$ w# m7 j 条理性:指提出对策条理分明,一个条目就是一个对策,不能笼统地写在一起前后重复含混。形式上可采用“第一,……”或“一要(一是)……”,也可不标序码,直接应用段首提要句形式,如“建立高尚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的控制制度”等,提要句之后进行适量阐述。条目之间宜分段排列,以昭显条理性。
. }' Q* Z, n9 h8 S6 X: F6 c4 w+ u6 w& D
可行性:指所提方案切实可行,忌大而空。为此,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绝说死。如一家饮料厂噪声影响居民,解决此问题,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最好的办法是工厂搬迁,但损失要由工商部门、工厂、住户按“三三制”比例共担。因为该饮料厂的建立是工商部门同意了的,居民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要付出代价。如果工厂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搬迁,可建议其改为经营噪声小的项目;如果工厂既不能搬迁又不愿改为其它经营,执意坚持饮料生产,那么,必须由工商部门出面,要求它尽可能引进或改造设备以降低噪音并严格限定其生产时间,以居民基本满意为标准。这样把几种方案都提到了,避免武断解决纠纷。 / [' F& y' Z' @6 \% Q7 A
1 y1 \6 r1 h- W, N
(四)进行论证 & t7 O+ e( o, y- [9 _
# r9 ^$ d* I2 O8 w8 ~
试题有时表述为进行“论述”,有时表述为进行“论证”。严格说来,论证和论述是两回事,但考虑到申论考试主要目的在于考核应试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文本概念的严格区分,所以这里亦不作区分。 4 y" E7 r' r- j7 H) E2 e* R* a' j3 @
$ b" i, q6 I9 @, f 这个部分和写读后感不同,读后感重在感想,由原材料生发开去,可以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结构上可以较“散”,不必严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环节。申论的论证要求就事论事,有针对性(2002年试题甚至表述为“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议论”,写作范围更为明确),说理透彻,分析得当,措施得力,严格遵循论证的三个环节。
0 ]- j/ ~$ L0 \; {6 J' P
0 R2 p, f9 ~, M6 d8 q4 y5 ?( { 这个部分试题要求除了字数大致限定以外主要有四点:自拟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 ~! ~9 E. W' q% f6 R1 j& y/ H; v. e& e" m: N
自拟标题:标题拟法多种多样。可以标明论题,如《关于MBA的思考》;可以标明论点,如《应切实保护企业品牌》;可以设问,如《入关带给我们什么》;可以祈使,如《愿中国有更多的海尔》;可以用介宾结构,如《当你横穿马路时》等等。
1 e' d6 k9 A& f4 Y$ x- T/ }
$ L* p7 O/ _" |& Z4 x( Y& p; F 中心明确:指围绕概括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不枝不蔓。
- A3 r9 {( z1 {. ~, r$ C' w8 N5 ~! X' [
内容充实:指结合原材料(可概括运用或直接摘录),广泛联系现实,展开丰富联想。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充分调动大脑的库存材料,处理好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现实材料与历史材料、概括材料与具体材料等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尽可能丰富文章内容。 ; t. G5 }# |& P* B$ \/ e/ o
% Y: j, L4 m% L
论述深刻:指论述要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可供应用的论述方法有:横向比较、纵向开掘、正反对比、背景分析、超前思维、后果分析等。 ) x" P4 J$ s' n. @
' F s8 J6 w4 ^; q3 J
基本写法:
X9 E6 r6 i) Q0 M5 e4 E3 F) Z& r& n1 d7 n6 i( t- d( H
①提出问题:可引用或概括原材料,可渲染烘托背景,也可直接表明观点主张等。 ; Z6 [/ \8 z7 d, }+ g! }) Z3 {' F
" i& S1 m" F" ~% B3 p1 a ②分析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观、客观)、后果(结果)或影响问题的因素等。 - Z) W+ |8 k; k9 n0 |+ ~0 P |
" }6 \+ z+ }2 @$ F. d6 I7 P T
③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或肯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简单重复提出对策部分的答案,应巧妙改写(一点细微区别是:对策部分是针对概括问题部分提出的具体措施,解决问题部分可以是针对类似的问题,涉及面更广些,视野更开阔些,措施更具体些,阐述更深入些),融入议论成分,使之更像一篇文章而不是某个问题的条款答案。
1 G$ u+ X2 c5 K5 |3 f! }6 s$ a- j; u; s! Y5 c5 R" z/ C
扼要举例如下:关于噪声污染的分析论述,所拟题目为《不能不说的噪声》,首先以表明观点的形式提出问题:“噪声是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公害,它来自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噪声,加强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然后分析问题:噪声的含义、界定、多种危害等。最后解决问题:噪声的防护与控制措施。 1 X) x3 [. {% [/ i
* O0 q2 v# B4 t8 E' E* W
上述要点仅是应试中需要注意的方法技巧,需要强调的是,平时多学习,关心时事,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以及多阅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的速度与理解能力,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等,对提高申论应试成绩都是非常必要的。, G# B* f+ v% v- X, _% n8 I2 }
6 @$ k. w, v6 B' y |